面向世界科学前沿 上海团队研发肝癌诊断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上海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能力正在不断提升,持续涌现具有影响力的前瞻性和理论性的高质量成果。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5个项目(人选、组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上海共有48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7.45%,连续5年获奖比例超过15%。

全球首个miRNA肝癌诊断技术

2020年度,上海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上,牵头获得4项一等奖,占全国的17.39%,这也是2000年以来,上海牵头获得国家一等奖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我国对基础研究成果的最高肯定,也体现了上海多年来持续不懈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和人才团队培育的成果。

此次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樊嘉牵头完成的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通过建立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肿瘤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一体化的肝癌诊疗体系,显著提高肝癌病人的总体生存。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介绍称,中山团队牵头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建立循环微小核糖核酸(miRNA)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构建了循环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灵敏度较临床常用的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提高30%。

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认为,该诊断模型有望成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手段,为肝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迈出重要一步。


正在北京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发布会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杨欣荣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获奖的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主要包括了miRNA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循环肿瘤细胞(CTC)预警肝癌转移复发新方案以及制定克服肿瘤异质性的肝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三项技术都已经分别在临床上转化应用,并申请了相关的专利,形成产品。”

杨欣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基于液体活检的技术好处是使用外周血的小分子,比如DNA、RNA、mRNA这些灵敏度很高的分子;另外除了达到早期诊断的效果外,还可以进行动态监测的作用。

加快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

杨欣荣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目前miRNA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已获批进入医保,价格降至几百元人民币,更加亲民;循环肿瘤细胞(CTC)预警肝癌转移复发新方案的样机已经制作完成,可以进行常规检测,并且与过去国外企业的预警系统相比较,检测成本大幅降低。

“过去使用国外技术的检测费用达到5000元人民币左右,现在我们的费用降低了一半多,我们的目标是可以通过优化,把费用进一步降至1000元人民币左右。”杨欣荣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杨欣荣特别提到,这项技术很好地体现了从基础科研到临床的转化。去年12月24日,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团队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在《细胞》(Cell)杂志上刊发了一项复发肝癌相关的重磅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首次使用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从单细胞水平上揭示了早期复发性肝癌的免疫特征和肿瘤免疫逃逸机制。

“这项单细胞检测技术也用在最新的循环肿瘤细胞的预警系统中。”杨欣荣表示,“从单细胞水平系统解析了肝癌原发和复发肿瘤的免疫微生态差异,揭示了早期复发肝癌特征性免疫图谱和免疫逃逸机制,为进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寻找有效肝癌复发转移防治新策略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

樊嘉在11月2日晚间举行的一场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的全球院长会议上透露,2020年中山医院一共转化了26项专利,总共签约金额达到130多万人民币。“我们确保科技创新的活力,确保我们的科研人员不断有新的转化研究,并从顶层设计开始,就建立非常好的专利管理系统。”